“同学们,你们看,现在的桃山烈士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墓碑明亮,到处干净整洁,这里有你杜爷爷很大的功劳。”这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桃山中学关工委主任、77岁的张建华面对一位个子不高、身形消瘦、满头白发、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向前来扫墓的同学们介绍。张建华介绍的这位老人,就是守护桃山烈士陵园十余载的杜庆华。
靠近江苏省徐州市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桃山村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桃山村就有38人为革命英勇牺牲。今年82岁的杜庆华的父亲杜玉田,就是这38名烈士之一。杜玉田,1915年出生,1939年2月参加革命,1946年11月被捕后,凶残的敌人用刺刀刺了杜玉田七刀后,又朝已经牺牲的杜玉田头上打了两枪。杜玉田牺牲时,杜庆华才6岁。从此,在杜庆华心灵里就种下了对父亲这些先烈的敬仰和对敌人仇恨的种子。
2008年中秋节,在徐州从事废品收购的杜庆华回到桃山村的家里过节。他到安葬着父亲杜玉田等38名桃山籍的桃山烈土陵园去看看,眼前的景像让杜庆华有些心酸。陵园内不仅野草丛生,而且堆满了农民收获粮食后遗弃的玉米秸等其它作物秸杆,想进陵园都很困难。这哪像陵园?这怎能对得起长眠于地下的先烈?怎能让前来扫墓的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烈士的后人,没能守护好陵园,这叫不忠不孝呀!想到这里,杜庆华当时就下定决心,徐州的钱再多也不去挣了,留在家里守护好陵园!
杜庆华首先是清理陵园内外的秸杆和杂草,这可比他在徐州收废品费劲多了。烈日下、秋风里,一个消瘦的老人,用他那孱弱的双肩,把那些沉重的秸杆运到陵园外面去,把那齐膝的荒草割下来,背出去……一天下来,年近70岁的他累得腿疼腰酸。村里有人不理解,问他,你在徐州不仅能挣钱,还没你现在累,不知你图个啥?杜庆华说:“说实话,我也不嫌钱咬手,可在徐州,我心里老是慌慌的,只有回到村里,守护着陵园,我心里才踏实。”这时,许多村干部、村民、中小学生也被杜庆华的精神所感动,主动前来帮助清扫陵园。
清理完柴草的陵园,不仅干净多了,而且来去也方便了。可杜庆华又发现一个问题,陵园里缺少松柏等树木,显得很荒凉,需要栽植。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杜庆华开始在陵园里打树穴。打树穴比清理秸杆难度还大,因为陵园建在山脚下,在不厚的土层下有不少石头。杜庆华不仅用铁锨挖,还要用铁镐刨,干一会,杜庆华就累得直喘,一天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一样,才挖3个树穴。为了赶进度,杜庆华就连轴转,早晨从家里带着馍、咸菜、开水等,中午就在陵园里吃,省去了往返回家的时间。杜庆华的儿子、儿媳妇知道这个事情后,便帮着父亲打树穴。树穴打好后,杜庆华的儿子、儿媳妇又拉着水,同父亲一起把自费2000多元钱买的几十棵树苗栽好。对刚栽的这些小树苗,杜庆华倾尽了心血,认真管护,所栽的树木全部成活。经过十多年的生长,原来的小树,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到了这时,杜庆华才让他父亲等38位的英灵真正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时光侵蚀下,杜庆华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但他几乎每天坚持来到陵园,修剪树木,扶植花草,清扫落叶,擦拭墓碑。在擦拭墓碑时,杜庆华发现一些墓碑上的碑文由于经年累月风吹日晒,油漆脱落,一些字看不清楚。杜庆华就买一些油漆细细地描上,这让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看碑文不再有障碍。
冬去春来,风风雨雨十余载,八旬老人杜庆华始终义务守护着桃山烈士陵园,让陵园树木葱茏,鲜花绽放,干净整洁,碑文清晰。每年清明时节,桃山村烈士的后人,附近村、镇、开发区的干部、党员、桃山中小学师生等5000余人都前来桃山烈士陵园祭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不辜负杜爷爷的期望,以坚强的意志、振奋的精神、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听了桃山中学九年级学生岳星妍在烈士墓前的发言,看到有那么多朝气蓬勃的孩子前来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教育,杜庆华在春日的阳光下高兴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