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爱讲堂 > 身心健康 > 文章推荐

守护青少年,防“外伤”也要防“内伤”

2023-11-15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摘要:守护青少年,防“外伤”也要防“内伤”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守护青少年,防“外伤”也要防“内伤”

新华社记者田晨旭

近期,某医院面向少年儿童的精神科门诊深夜排队的新闻在网上引发关注:“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多人得抑郁症”“我们的孩子怎么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生议题。近期部分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受约束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就折射出当前成人社会对于孩子“外伤”与“内伤”重视程度的差异:一些学校和家长对于可能造成“外伤”的户外课程、活动等严格限制,甚至为了防止孩子受伤禁止有肢体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又相对忽视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给孩子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这种“内伤”。

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破坏了孩子们自由、活跃的天性,打乱了其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看似防住了身体的“外伤”,却为“内伤”的产生埋下隐忧。近期教育部明确表态,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这样的课间放松对孩子们身心健康均有帮助。

守护青少年成长,要注重“内外兼修”。青少年正值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是同等重要的“必修课”。面对当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学校、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关部门应继续扎实推进“双减”,减轻青少年学业负担,缓解其心理压力;学校应更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科学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文体活动,补足“精神营养”;家长们则应树立综合成长观,以长远眼光培养孩子可持续发展能力,少一些“鸡娃”,多一些陪伴。

呵护抑郁的青少年,要重科学、见行动。就目前而言,部分家长、教师仍会将青少年的情绪异动,简单归因为“矫情”“小题大做”。因此,对抑郁症的科普宣传应进一步加强,不能违背常识,更不能抱有标签化的偏见。

青春期本该充满欢声笑语、运动活力。我们期待,未来社会各界面对“少年的烦恼”能多一些理解宽容,多一些正面引导,多一些温暖陪伴,让青少年们能够迎着阳光成长,让体魄与心灵同样健康、茁壮。

(实习编辑:周一)

频道首页

频道导航



走进关工委  视频中心   公益    专题  全国关爱工作报刊纵览
资讯     热点短视频  爱心人物  图说  公益爱心组织
二维码
[中央新闻网站稿源单位]  Copyright 1995 - 2021 关爱下一代新闻网. 关于我们 | 合作共赢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备案信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06 京ICP备1502531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03  友情链接:中国关工委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国火炬》杂志社 

返回顶部